太湖石:神秘的天然奇观,绝非人力所为

发表时间: 2023-07-06 09:17

太湖石:神秘的天然奇观,绝非人力所为


木制泥金座铜架鹦鹉钟


太湖石,在传统室内和园林装饰中,都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。对于热衷于玩石头的在那个国人来说,太湖石的地位从古至今不容小觑。

太湖石又称洞庭石、贡石、窟窿石、假山石,寓意长寿,亦称寿石。

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之一(英石、太湖石、灵璧石、黄蜡石),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。其久享千古名石之盛名,最能体现米芾在《圆石谱》中提出的“瘦、皱、漏、透”赏石标准,因而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。


剔红五禽图菱花式盘


太湖石分水旱两种,"旱太湖"产于环湖山地之中。枯而不润,棱角粗犷,少婉转之美。而"水太湖"产于湖中,十分稀贵,现已几乎绝迹。

因石体久经湖水侵蚀,由于石质硬度不一,硬度较软处被水侵蚀而形成形状各异的孔洞,千奇百态,妙趣横生。太湖石大多体量较大,一至三米至十多米不等,故适宜苑圃庭院布景。

古人赏石与今人无论在审美心理与情感上有大有不同,古人重形不重色,今人重色又重形。事物的美分四种,艳俗美,含蓄美,娇情美,病态美。



赵佶祥龙石图卷


太湖石那玲珑婀娜的姿态所透出的意蕴和美的最高境界,恰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踌躇满志,仕途起伏,优思郁闷的天命精神相关。

它的自然形象不仅给人以色彩与形态的感性认知,而且暗含了国人之平和,稳定,含蓄,儒雅,娴静,自律之东方哲理艺术形象。

我国开发太湖石的历史悠久。唐代白居易在《太湖石记》中即有"石有聚族,太湖为甲,罗浮,天竺之石次焉。"把太湖石引入到千古名石之中。

史料记载,最早记载人们与太湖石结缘是东晋时期。唐代《太湖石歌》中生动描述太湖石成因和采取方法:"洞庭山下湖波碧,波中万古生幽石。铁索千寻取得来,奇形怪状谁得认。"


文徵明红杏湖石图扇页


唐宰相牛僧孺就曾在他洛阳府邸中藏有许多太湖石。白居易称他“休息之时,与石为伍”,甚至到了“待之如宾友,亲之如贤哲,重之如宝石,爱之如儿孙”的地步。

北宋时期宋徽宗为建造“艮岳”,下旨在东南江浙一带搜罗奇石,并经过水路运往东京(今开封)。因北宋时期水路货物运输都要编组,十船一组称作一“纲”,故名 “花石纲”。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奇石被封爵位“盘固侯”。

艮岳园历时六年建成,但据宋史记载,因艮岳而引发的花石纲热潮,“流毒州县者达二十余年”。《水浒》中人物杨志曾押运"花石纲"赴京途中翻船沉没,无法交差,最后被迫落草梁山。


倪瓒梧竹秀石图轴


元、明、清三代爱石藏石者数不胜数,赵孟頫,倪云林,曹知白等名人雅士都搜罗了不少太湖名石于自筑的私园中。现今常熟的沁雪石,就是元代大画家赵孟頫的家石,为他在湖州莲庄欧波亭旧石。

清代,由于皇家园林的营造,特别是乾隆尤喜太湖石,于是大事搜罗,把明太仆米万钟在北京古云山房和米芾在京筑三园(湛园、漫园、勺园)之中遗存的名石一一太湖石,搜集于圆明园,可惜大部分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毁于大火。

从古至今,评价太湖石的优劣标准都是瘦、皱、漏、透。


宋人画蕉石婴戏图册页


一指奇石形态苗条多姿,有迎风玉立之势,存挺拔俊秀之态,现线条明晰之观。二指为石体表面凹凸高低不同,阳光照射下有节奏的明显变化。

三指石体具大孔小穴,上下,左右,前后孔孔相连,环环相套,八面玲珑。四指石体玲珑多孔,纹理纵横,笼络隐起。

除古人对太湖石以上评价之外,评石考究者另有四字评价标准:清、顽、丑、拙。它指太湖石有阴柔秀丽、坚烈阳刚、愚拙奇异、浑朴敦厚之美。


“奇石无心真静者”青田石章


近来,随着人们对太湖石的考究探寻的加深,借助于现代科技和工具,对太湖石评价标准归纳为十五字,即:瘦、皱、漏、透、清、顽、丑、拙、怪、质、色、形、秀、奇、雄。

太湖石自古以来在国内外颇具声誉,可谓千姿百态,异彩纷呈,或色艳,或纹美,或质佳,或玲珑剔透,灵秀飘逸,或浑穆古朴,凝重深沉。皆为自然天成,超凡脱俗,令人赏心悦目,神思悠永,永不重复,一石一巧妙,一座一天工。


石海九如图卷


无锡蠡园的太湖石假山,摹拟云层变幻,朴塑迷离,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等皇家花园等太湖石造型尽显皇家雄伟,高大气派,苏州狮子林中的太湖石重峦叠嶂,涡润相扣,峰回路转,有"假山王国"之称,据说美国纽约艺术博物馆,其假山石即采用了太湖石。

最值得一书的是苏州留园内的冠云峰,上海豫园内五华堂前的玉玲珑,杭州西湖风景区内的皱云峰,世称太湖石之三绝,它们集中体现了瘦、皱、漏、秀四大特征。据说是宋朝花岗石遗物。

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太湖石,因建造时材质厚重,运输艰难,朝庭为了把太湖石运至京城,把太湖石重量折合成钱粮,让沿途各州府县以等量粮食支付太湖石价款,故而人们称其为折粮石。


露台 清


太湖石如今大件可以作为园林中的造景,小的也可以摆在室内观赏,可谓雅俗共赏。

它的经历更多的是伴随着统治阶级的奢靡,发展到现在,或许也在告诉我们:石头只是自然中的一物,并无价值,贵贱与否,不过是人心作祟。





主编/仓巴鹿人

图源/故宫博物院官网